查看原文
其他

掏耳朵、挠痒痒,为什么让人那么舒服?

知妹 腾讯医典她知 2022-01-08

不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,人类对于“爽”的追求都是亘古不变的,为了“爽”,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宝贝!


(来源:soogif




“不求人”几乎是每个人家中必备的神器了吧?就是下图这个东西👇!尤其是用它来挠后背时,堪称“巨爽”!



(来源:网络)


那么问题就来了,挠后背为什么会让人感觉很舒服呢?


人类的皮肤上存在很多感受器,当皮肤过敏、干燥时,就会刺激皮肤上的痒感受器发出痒信号,痒信号沿着传导通路传递给大脑,我们就产生了痒觉和强烈的挠痒欲望[1]


而挠痒这个动作,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,痛觉和触觉感受器被激活后,会产生“周围抑制”效应,暂时地阻碍痒感受器发出痒信号[2]


与此同时,大脑还会因为挠痒而分泌多巴胺,产生愉悦的情绪[3]


再加上我们背部的皮肤面积大,神经和肌肉分布丰富,挠痒能够增加血液流动、放松肌肉,自然就会觉得很舒服。


(图源:soogif)


不过抓挠虽然舒服,但它不仅无法止痒,还会让我们更痒。


这是因为搔抓这个动作会增加致痒物质”的释放和刺激“致痒神经”的传递,从而导致更强的瘙痒和更多的搔抓[2]


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只有一个地方痒,挠了两下,结果整个背都开始痒的原因。


(图源:soogif)




灵魂提取器就是它👇,建议没试过的姐妹试试,非常之厉害。


(来源:网络)


和挠背相似,抓头所产生的“爽”,也是通过皮肤感受器感知到的。


头部分布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血管,用“灵魂提取器”按摩头部时,头皮的触、压觉感受器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“力”,感受器将这种“力”转变为人体神经可以识别的电信号,进一步传递给大脑,大脑发出“舒服”指令,产生“快乐因子”多巴胺,人体就会产生欣快、愉悦的感觉[4]


(来源:pexels.com)


除此之外,按摩头部也会让人感觉很舒服,这是因为按摩会对头部肌肉和血管造成一定的压力,一定程度上起到加快血液流动的作用,帮助人们更好地缓解疲劳。





解剖学上将耳朵分为内耳、中耳、外耳外耳就是通常情况下人们看到的耳朵,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。


耳屎的学名叫做耵聍,是由外耳道里的耵聍腺所分泌的,一般只分布在外耳道[5]少量耳屎能防止异物进入耳朵内部,耳屎过多则可能影响听力。


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,神经分布广泛,感觉敏锐[5]


采耳时,紧贴着外耳道的耳屎被“撕拉”,在“撕拉”过程,敏感的外耳道触觉感受器被激活,产生电信号传递给大脑,我们就会产生一种“又痒又舒服”的感觉,同时“撕拉”产生的声波信号直接被耳朵内部所接受,减少了声波在空气中磨损的过程,我们听到的声音也就被放大了很多倍。


(来源:soogif




肩颈按摩仪就不放图了,毕竟各式各样的啥都有,就先从肩颈为什么会不舒服说起吧……


作为一名资深社畜,长时间伏案工作、低头看手机是我们的日常。


支撑头部的肩颈肌肉为此要承担巨大的压力,长期处于“紧张状态”,控制肌肉收缩的神经也因为“过劳”而发生无菌性炎症,产生肌酸等代谢产物并释放“致痛信号”,沿着神经一路传递给大脑,使人类产生肌肉酸痛的感觉[6]



这时候如果按压酸痛部位,会促进代谢产物和肌肉神经“亲密接触”,我们就会有疼痛瞬间加剧的感觉。而疼痛会促进大脑垂体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,内啡肽能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,还能增进食欲、缓解焦虑[7],这就是为什么按摩肩颈时酸痛中又带着一点舒服的感觉。



市面上的电流按摩仪和机械按摩仪相似,都是通过刺激神经引起肌肉规律收缩和舒张,产生代谢产物,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,起到类似按摩的作用。


总的来说,这些“爽一下”都是感受器感受到外界刺激,神经将刺激传递给大脑的结果。在这个过程中,多巴胺和内啡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[8],是让人产生愉快情绪、忍不住对这些行为上瘾的关键。


人类为了快乐绞尽脑汁,我们可不能辜负自己的身体,尽情享受舒适生活,尽情去“爽”吧!



审稿专家:高平 |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 


参考文献

[1]杨雁, 唐宗湘. 痒觉信号通路与相关受体研究进展[J].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,2013(03): 209-215.

[2]白浩淼, 刘妍, 朱柳柳, et al. 痒觉的调控机制[J]. 神经解剖学杂志,2020(06): 679-684.

[3]刘明刚, 胡霁, 徐天乐, et al. 中脑奖赏中心对痒觉信息的处理[J]. 科学新闻,2020(02): 90.

[4]郭争鸣. 推拿按摩的皮肤触压感受器生理机制初探[J]. 湖南中医杂志,2009(06): 86-87.

[5]《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》第2版[J]. 中国医学文摘(耳鼻咽喉科学),2008(02): 109.

[6]张宝莹, 马高宏, 孟祥月, 赵紫旋, 谭悦, 宿越. 慢性腰肌劳损不同人群的病因分析[J]. 人人健康,2020(09): 125-126.

[7]任维华, 霍笑风, 吴宁, 王锐. 内吗啡肽研究进展[J]. 中国药理学通报,2001(01): 17-20.

[8]魏朝行, 张明, 孔亚卓. 疼痛与痒神经机制的异同:感受、传导与调控[J]. 科学通报,2020(16): 1556-1568.



往期推荐





【主创团队】

作者:川至小红楼罗晓阳

编辑:吴维、王艳

排版:王中强/校对:胡磊

运营/统筹:张静璇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